找到相关内容826篇,用时3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浅谈中观思想与净土的修学

    博大又精深。今笔者试图着从如何正确把握住中道思想,帮助净土的修学,以步入佛法真理之门而进行展开,才不揣鄙陋, 无非是想真诚地救教于方家大德们批评指正。下面我主要就中观的缘起自性理念进行论述:  "...离事离理。因为"缘起有"所用"自性",从缘起有中显示自性,从自性说明缘起有然后知道弥陀净土由净业所成,故欲往生须修净业三福为因,以佛的本愿为缘,往生为果,而往生又是成佛的因,往生后的见闻觉知,...

    范正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91550591.html
  • 以唯识相宗与三论宗空有思想的阐释

    道出“”、“有”这二个名词所诠表的实际内涵,让我们对于“宗”、“有”的界限,以及它的发展史,有一种比较明确的、系统的认识。  一 关于唯识宗自性有的问题  自性有是大乘瑜伽行派(有宗)学说。自性在...从而促成了它的反对者中观宗的建立。后被贬为小乘。因此,有部学说成为部派佛教最强有力的一派,代表着部派小乘佛教的全貌,承接原始佛教,开导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  二 关于三论宗自性的问题  自性是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2768218.html
  • 《心经》修持、密义及击掌除魔障法简介

    暗室无光,慧灯一启,去无明黑暗,光自性’,手抓摸不住故;其具‘明’之特性,光亮除暗故;‘无碍遍满’,光明功用能充斥室内故。   分论:   1。见——   一。人我——五蕴皆空。‘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异不异色,受想行识亦自性。’中观见,大圆满见:   (1) 色即是空——胜义谛,由观察修可‘明心’——‘明’白境为‘心’之反射, 并无自性; 那心是为否实有呢? 再进...

    蒋扬亲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173181367.html
  • 中观无自性之研究

    偏执的、对立的思考和认知模式,直观事物的真实状态。即是无自性,其中对于自性见的破除,更是不遗余力。而无自性,在般若经常以、无相、不可得、无所住、缘合等不同的方式来描述;在阿含经中则以诸行无常、...布施供养、经营事业,那是不致于生烦恼的。因为有智能,知道金钱的无自性,所以不会被金钱绑住,成为金钱的奴隶;量入为出,生活简单,朴实无华,自然不需强求高所得;或收入比别人少而自卑。因为高所得和低所得是...

    黄 国 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074649009.html
  • 洛桑嘉措著:禅观

    似乎本来就有,其实并不存在,极似幻影。  『我』的究极之性----就是这样分析出来的。正如『我』有此性,所有其它为『我』所用之现象也是自性。一加分析,这些现象都找不到,但若不予分析追究,则确都存在。其性与『我』之性相同。  依俗谛,有『我』,亦有快乐,故须发悲心和利他之心;依真谛,则一切现象的究极之性是自性,故也须修智能。悲智双修,智即加深,有二相对之感减退。由于心住义,有二相对之相转淡,...

    洛桑嘉措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41859401.html
  • 佛教的“”是讲什么的?

    因条件而存在的,因此,可以肯定,这些事物自身不是自身存在的根据,也就是说事物自身不能决定自身的存在与否。佛家便把事物自身不是自身存在根据的理论概括为万物“无自性”或“自性”。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真正含义。事实也确是如此。宇宙的“生命”虽然长久得不可预测,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有生,必然也有灭。宇宙间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从“自性”上说,万物又都是相同的。我们说佛家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宇宙...

    无名斋主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93166746.html
  • 禅观——丹增嘉措活佛开示

    “我”所用之现象也是自性。一加分析,这些现象都找不到,但若不予分析追究,则确都存在。其性与“我”之性相同。   依俗谛,有“我”,亦有快乐,故须发悲心和利他之心;依真谛,则一切现象的究极之性是自性...有名无实,而名义本身也是有名无实。本身即是。连佛也是自性。因而得以避免落入执虚有为实偏见;因一切现象缘起,并非全无,而得以避免落入执一切为无的偏见。   问:识起自何处?   答:我们说识从...

    丹增嘉措活佛

    |止观|禅观|禅定|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6/18324983970.html
  • 将般若智慧用于生活的公式[济群法师]

    思想,佛陀在般若经教中,又作了进一步说明,即就是缘起性。缘起已如上说的性,是相对自性有而言。声闻乘中的有部,就是主张自性有。如《大毗婆沙论》曰:“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善说法者,唯说...都无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故。”(唐译《摩般若波罗密经》卷四二二)诸法由缘起,故无自性,从缘起性观察一切法,非常非灭。   《大智度论》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

    济群法师

    |般若|智慧|心经|金刚经|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0/07541725941.html
  • 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历史简说

    瑜伽学者不同意中观大乘「一切法皆无自性」的思想,而主张一一法,都有其各个差别的不变特性,称为「自性」。立阿赖耶(种子)识,广说三相三自性:“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遍计所执性...佛护(公元四七○ -五四○ 年)以及清辨(公元四九○ -五七○ 年),主张「一切法无自性」是了义说,以中论思想的立场,与主张「一切法无自性」为不了义的瑜伽思想相抗衡,是为中观学的复兴。但当时,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14243476.html
  • 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是由于各个参照系运动状态的不同。 既然“相”依赖于观测者的运动状态,那么它就没有独立存在性,这就是“自性”。   中观论主要是从事物产生和维持的条件等客观因果关系来论证自性的, 后来瑜珈行派又从客体被主体的认识的条件,即心对境的认识上的因果关系来论证自性。 而借助于相对论,可以另辟奚径,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论证自性。   相对论所说的...

    罗嘉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4146778.html